三年前,我在整理爺爺的遺物時,從一隻老櫃子中發現了一本十分有趣的筆記本。
塑料的紅色封皮和上麵“豐收年”的插畫,讓我一眼就感覺這不是一個新的物件兒。
筆記本的西角有些磨損的痕跡,但整體來說儲存得還是相當完好的,看起來爺爺活著的時候對這本筆記應該是相當重視。
翻開封皮,扉頁上印著一行模糊的正楷字:1970年某某縣人民醫院贈而在扉頁的右下角,還落有我爺爺的名字,這便一下子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。
倒不是因為我覺得這本筆記中會記錄著什麼爺爺年輕時某些“不能提及”的往事,而是作為長子長孫的我,其實對爺爺年輕的故事瞭解得不多。
因為家庭原因,爺爺與奶奶在我五歲的時候就離了婚,後來又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,所以說我對爺爺過去的事情可謂是一無所知。
為此我還問過自己的父親,說爺爺年輕的時候是不是在醫院工作過。
可父親卻說在他的印象中,爺爺就是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,這就讓我不禁懷疑這本筆記真正的主人到底是誰。
懷著種種疑問,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,翻開了這本來自五十年前那段敏感時期的筆記。
可僅僅隻有一百六十頁的文字,我卻整整讀到了日薄西山。
而當我看到筆記最後一頁的那句話時,也不知道是因為溫度驟降,還是我心裡的原因,不禁感到脊骨發寒。
就好似在我的背後,有一雙空洞洞的眼睛正在盯著我的一舉一動。
當然,當我猛地回過頭去,灰白的牆壁上印著的隻有我在夕陽下的剪影。
可這本筆記中所寫的內容若是放到今天,我一定會認為我的爺爺是一名誌怪小說的愛好者,可若是放到半個世紀前,一切就另當彆論了。
於是,我拿出手機搜了一下筆記扉頁中的地名,最後發現上麵的“某某縣”竟然是大興安嶺地區的一個偏僻的縣城。
而如今科技的發展也很快讓我在網上找到了一些關於“某某縣”人民醫院的記錄,但因為那個時期的種種特殊原因,記錄都是八十年代之後的事情。
不過在一個名為“老物件舊影”的帖子裡,其中一幅照片中的筆記本,和我手中爺爺的這本一模一樣。
由此可以確定的是,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初期這段時間,爺爺一定去過大興安嶺地區的這家縣醫院。
因為我的父親就是1972年出生的,那時候爺爺己經在遼寧錦州老家,所以筆記中所記錄的內容,也應該是在1970年前後。
確定了這一點,我又在網上搜尋了一些那個年代關於大興安嶺地區的資訊,其中很多都和爺爺筆記中的背景對得上,這就更加確定了筆記內容的真實性。
可是……算了,算了。
與其讓我一人百思不解,還不如集思廣益。
就此我把筆記中的內容整理歸納了一下,結合當時的背景,用我自己的方式來講給大家。
至於筆記中的內容是真是假,就由各位讀者來自行判斷吧!
(注)本文中所涉及的地名、人名、機構,均己做了替代處理,如有雷同,純屬意外。